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县委“基层工作日”制度将调查研究与基层工作创新结合,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找准问题、找对路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举措,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是要深入一线察实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做到“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开展“基层工作日”要深入基层和群众,要“身到”“心到”的到基层,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与群众谈,远的近的都要去、好的坏的都要看、表扬批评都要听。通过走一走、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了解民情、维护民利、凝聚民心。在调研清廉村居建设过程中,通过深入了解村情、民情、人情发现,有的村居对已有的资源整合利用不够,创新思路措施不多,有的村居没有针对村居的特色优势及廉政文化进行深挖,有的群众对清廉村居建设知晓率和参与度偏低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牢牢把握“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总体思路,探索按照“一镇一领域,一村一特色”建设模式,压实镇(街道)主体责任,加强对村居干部廉洁教育,督促抓好“三资”管理、民主决策议事等方面机制的落实,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试点村和清廉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班子队伍好、运行机制好、“三资”管理好、监督效果好、群众评价好、文明乡风好的“六好”村居。
二是要情系群众解民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基层工作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事关基层发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群众立场,深入践行“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发扬“大脚板”作风,坚持问需于民,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愿,用心用情解决好所思所盼、所急所忧,最大限度做好惠民利民。通过“基层工作日”制度,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贯彻“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聚焦惠民富民、共同富裕政策落实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调研侵占挪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选准“小切口”开展深入整治,进一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把监督的“放大镜”落在乡村振兴领域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围绕“7+N”民生重点领域选取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等7个小切口,实施“短平快”的立项监督工作,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三是要解决问题促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突出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以问题导向引领工作方向,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基层工作日”制度是要解决基层实际问题,要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问题督办、严抓问题整改。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开展“基层工作日”活动必须紧密结合我县高质量发展实践,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保障执行作用,切实把难点堵点淤点找出来,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推动中央和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将“基层工作日”与“服务企业·伴企成长”活动相结合,通过定期到企业开展走访调研,听取企业遇到的问题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坚持问题导向,逐条分析研判,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细化出台《关于精准监督执纪 护航营商环境的十项措施》,对全县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部门单位在政策制度落实、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服务质量、“新官理旧账”等方面进行调研督导,严肃查处损害政商关系及“中梗阻”问题,督促有关主管部门着力解决影响营商环境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问题,形成长效常治机制。
发展的活力在基层、创造的源泉在基层、任务落实的重心也在基层。“基层工作日”制度是我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践行“一线工作法”,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创新举措,是领导干部联系基层、便民为民服务的一项制度,也是聚焦重点、破解难题的一项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切实实沉到基层一线,深入基层、重视基层、了解基层,为我县统筹推进“五区建设”,建设黄河下游腹地新城,打造美丽富裕、品质活力、幸福和谐的黄河明珠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