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鲸,字仲鳞,号华阳,明朝齐东县崇文乡郭家庄人(今高青县黑里寨镇大郭村)人。生于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一五六九年年,农历己巳年)十月初六日亥时,卒于明怀宗崇祯三年(公元一六三零年,农历庚午年)正月初六日卯时。历任工部观政,大理寺左评事,户部山西司主事、员外郎、郎中,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河南省彰德府知府,户部河南司郎中,河南省按察副使、参政、按察使、右布政使、左布政使,因功特简延绥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在“奉檄勤王、提兵入卫”行军途中因操劳过度而病故。张梦鲸去世后被追赠为兵部左侍郎,赐金顶御葬墓,墓园百亩,敕建家祠,百世追典。张梦鲸一生扶危济困,惩恶扬善,除霸安民,平定叛乱,为官节俭,为政有方,得玉玺而入京觐献,皇帝御门嘉劳。他自四十二岁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至六十二岁亡故,为官期间(其中包含两次“丁忧”,即为亡父亡母守孝各三年,共六年),“为官十三任,每任皆有治绩”,被崇祯皇帝褒誉为“天下卓异第一”, 是明朝中后期不可多得的治世能臣,也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典范。他的思想和事迹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勤奋求学
张梦鲸“七岁时即自读古人书,读一二遍阜辄诵。十有八岁补邑庠弟子,负始遣就周先生所受。年二十二岁即补食气,试冠诸生受廪,试义藻发,大为学使者赏鉴。”(语出张延登所书《张梦鲸公墓志铭》,本段以下及第二段引文出处同。)七岁就能读古人著的书,而且读一两遍就能背诵。十八岁时就成为县学秀才,开始在周先生的教诲下学习。二十二岁就在岁试中一举夺冠而成为廪膳生,而且意气风发,文采斐然,大为提学官所鉴赏。每逢初一十五,张梦鲸就携带弟弟张梦蛟到鸿胪寺官员张某家做童子祭酒,帮助做礼仪之事,挣来的费用作为张梦蛟读书学习之用。丁酉年(公元一五九七年)乡试中张梦蛟先中了举人,庚子年(公元一六零零年)乡试又没考中(举人),于是就发愤,背负着荆条,步行到了离家百里外长白山(今邹平长白山)下的醴泉寺中,夏天就着石壁成阴凉,夜里靠一盏灯的光亮,刻苦攻读不休,几乎两年没有回家,声称“这就是我破釜沉舟之处”。结果在癸卯年(公元一六零三年)乡试中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高中举人。而后在庚戌年(公元一六一零年)的会试中了进士,在工部见习政务。
奉终尽孝
“无何,赠翁感堂下之疾,公闻而请省适不禄。公昼夜擗踊不绝声,茹蔬隐割,尘器不关,三年如一日焉。”张梦鲸中进士并在京城任职后,父亲张调元不幸染病去世,张梦鲸归省守孝,昼夜诵经超度不绝于声,素以素食,尘器不关,三年如一日。“甲寅转户部山西司主事,即求饷蓟差,顺道旋里省母,而太夫人正病,思公。见公归,喜甚也。已而转剧,竟不能起。公得亲视含殓,偎慰太夫人倚门之望,使得瞑目于地下者,真纯孝啮指之应也。”三年后,任户部山西司主事时,到蓟县筹集军饷,顺道到家乡探视母亲,而太夫人正在病中,非常思念张梦鲸。见儿子归来,喜出望外。而后病情加剧,竟不能起。张梦鲸得以亲自收殓安葬母亲,以告慰母亲倚门盼望的心愿,而使其瞑目于地下,堪称至纯至孝。
创建漏泽园
漏泽园,方圆三亩有余,原齐东县城东门外一里许,张梦鲸为官之前尚在求学时所建的义冢(“时仲兄偕余读礼于里”。张梦蛟所著《新漏泽园记》,本段以下引文出处同)。万历十九-二十年,即公元一五九一至一五九二年,“齐大饥,民鬻产典衣不足糊口,而罗雀灌鼠括草木为食,至剖生人啖之,僵尸积于市,髑髅(dulou)遍于原,悲风呜咽,衰草泣磷,此古今未有之变也。”齐东县遭遇了特大饥荒,饿莩遍野。张梦鲸“目击而泣曰:‘此谁非胞与?久暴霜露也。'”“于是施棺施席,凡掩莩尸一躯者,给若干钱,群力毕集,残骼无不归土,廓外几无隙地。而死者尚累累未已,乃出资易周茂才地三亩余,纵横可七百六十步许,用以广葬瘗(yi埋尸)。”
巧赈饥荒
张梦鲸在户部任职时,“值荐饥,米贾匿,搜不至,人情汹汹”。即正赶上赈济饥荒,米商囤积居奇,纷纷藏匿,导致米价飞涨,人心惶惶。张梦鲸到任后,贴出告示,宣布“剂其货物美恶上下,数量多少,以足一年之数悉取,蠲其米税”,对米商所交易的货物根据质量优劣、数量多少,在一年之内均由官府收购而且免除其米税。这样一来,“米贾大至”,“顿使米流于地上”,“价平而民安”,米商竞相出售,从而平抑了粮价,稳定了人心。
勇斗豪绅
在邺州,主要表现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方面。当时,张梦鲸任河南彰德府知府。“赵藩宗人名槐亭者,结纳亡命,按道计不知所出。”当地有一叫朱槐亭的豪强地主,是藩郡赵王的宗族,豢养家丁,网络一批亡命之徒,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甚至与官府作对,深受当地人民痛恨,按察部门的官员无计可施。“即携壮士一人,突至宗人府,陈说利害。”张梦鲸带领一名精干随从,亲到宗人的府上,晓之以法,动之以情,说明利害关系。“宗人感悟,伏地请死”。宗人这才幡然悔悟,跪伏在地上请求处置。张梦鲸让他到官府自首,如实交待不法事实,如果推卸责任找人替罪将受到刑法处置。宗人自此改过自新。“河北始平于里”, 从此,地方太平,民风斐然。为此人民感念他的功德,为他在西门豹的祠堂旁边立了生祠(在人还活着的时候建的祠堂),把他与西门豹并称为“两神君”,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拥戴。
智平反叛
张梦鲸升河南省按察副使后,治理磁州。当时少数民族啸聚山林,扰乱治安。张梦鲸给地方武官出谋划策,大败草寇,在武安山中抓获了他们的首领。而“功升参政”“移镇汝州”。“又值旱,民食树皮殆尽。矿头李从善号召饥民万余”,“驻观音山下,为十二营,拒官兵。官府无计可施”。张梦鲸“率兵千余,密给免死票与侦者,散其众;又遣人说矿角王从书,佯与贼连,尽得贼情。”他采取分化政策,一方面派密探混入叛军中,秘密地给叛军部卒分发“免死票”,瓦解敌方的军心斗志;另一方面,秘密联络叛军头目王从书,劝其投诚,掌握了叛军的内情。里应外合,一鼓作气,仅率领一千多人,就成功地瓦解平定了矿工流寇的反叛。“观音山下立碑记功”,官民为其在观音山下立碑,以纪念他的功绩。
张梦鲸因此被提升为河南省按察使,镇雎陈地区。该地处于黄河沿岸,土地肥沃,人民富足,但是豪强很多而且喜好诉讼,擅自评论时事,弄得人心不稳。张梦鲸用简明的办法来处理,规定凡是有擅自制造舆论诽谤时局者,要按“反坐”的罪名来处罚。这种办法施行了一年之后,陈地的社会稳定,人民喜悦异常,为纪念他的功绩,在太昊(古代传说三皇五帝中三皇之一伏羲)庙的旧址上给他建了生祠,年年祈拜。
觐献玉玺
天启4年(公元一六二四年,农历甲子年),张梦鲸任河南省按察副使时,在漳河岸边发现了传国玉玺。“玉玺见于彰水之滨”(语出范允临著《大中丞张公志》),张梦鲸发现后,亲自携带玉玺进京,献给了朝廷,“进之日为十一月十三日,帝见御门嘉劳,皇上御殿传视廷臣,受朝贺群臣称万岁,三舞蹈而出,有诏赏赉,锡金帛有差”,皇帝亲自到午门外接见张梦鲸并嘉奖慰劳,并给予了一定的赏赐。(摘自《容台文集》下(明)董其昌著 )
节俭军饷
晋升为河南省右布政使,随之升转为左布政使,他更加振奋,在施行政务中厉行节俭,早早完成了朝廷分配的“边饷”任务,而且节省了相当多的繁浮杂费,张梦鲸节省二万金以助辽饷,用节省下来的钱支援辽边战事,“有疏复请奉旨纪录优擢”(《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中(明)李长春 纂修)“两台奏上治状,上褒美为天下卓异第一”)。两御史台向皇上上奏张梦鲸的政绩,崇祯皇帝赞誉张梦鲸为天下第一卓越优异之臣。(引文出自范允临著《大中丞张公志》)
亡故征程
崇祯二年(一六二九年,农历己巳年),崇祯皇帝“特简”河南左布政使张梦鲸为延绥巡抚。张梦鲸“冒暑抵任”,运筹帷幄,“简练士卒,严防堡卫”,于七月十六日三克蒙古土蛮部队于延绥、定边、神木等地,“三战三捷”(见《齐东县志》)。继而十一月,清太宗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避开镇守宁远、锦州的袁崇焕,绕道蒙古,逼近京城,京师戒严。崇祯皇帝下令各地统兵勤王。延绥巡抚张梦鲸等五镇巡抚率一万七千余人由延绥总兵吴自勉等五大镇总兵率领“奉檄勤王”,保卫北京。“帝命梦鲸在镇料理不必亲来,梦鲸未闻命异,自勉偕行”(摘自《藏钞本崇祯长编》(廿三~三三)六十六卷(清)汪楫 编辑崇祯长编卷之三十),崇祯皇帝考虑到延绥镇的重要性,需要梦鲸在镇料理事务,不必亲自带兵入卫(参见《延绥巡抚张梦鲸奏疏》),而梦鲸公未接到这一指令,吴自勉偕同其“奉檄勤王”。他昼夜兼程,“旦夕督莅”,终因操劳过度而于公元一六三零年(农历庚午年)正月初六日亡故于陕西神木县行军途中。张梦鲸去世后,崇祯皇帝沉痛哀悼,追赠其为兵部左侍郎之职,赐御葬,锡雁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