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少有大志,15岁时独处一室,一心读书,却从不打扫,弄得邋遢狼藉。其父的朋友薛勤见状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就是广为流传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经李固表荐,征为议郎,迁青州乐安太守(今其地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高青县、滨州市滨城区、博兴县、东营市东营区、广饶县以及利津县、沾化县、桓台县与寿光市的一部份。郡治在临济县,县治在今高青县黑里寨镇刘镇村)。后来,李膺到青州做刺史。李的威政天下闻名,青州各地平日欺民榨财的官员都吓得弃官而逃,惟独陈蕃“以清绩留”。陈蕃任乐安太守期间有三事流传至今。
一、发奸治罪
乐安民赵宣葬亲之后,就住在双亲的墓道里,为父母服孝20多年,乡亲们称赞赵宣的孝心,州郡也因此而多次以礼相请。赵宣在官民之中均有很好的口碑。陈蕃任乐安令后,慕名拜访了“孝子赵宣”,他发现孝子赵宣在服孝期间,生有五子。按照当时的礼数,既是行服,就必须断绝欲念,否则就违背了孝行。这个赵宣,既想以“住双亲墓道”的特别孝行扬名,骗取荣誉与信任,又暗地里做下了有违礼数的事情,是个不折不扣的欺世盗名的伪君子。陈蕃大怒说:“圣人制礼,有品行道德的人,都得遵守;不肖的人,也应努力做到。而祭祀不须次数太多,太多了,反而不敬。你现在睡在墓中,在墓中养儿育女,欺世盗名,迷惑群众,污辱鬼神,岂有此理!”因而告发治罪。
二、悬榻待贤
唐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徐孺下陈蕃之榻” 说的是徐穉(99-168)躬耕自力,恭俭义让,不应征辟(皇帝召京封官),高致逸群,誉为“南州高士”;陈蕃不接宾客,惟穉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故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徐穉下陈蕃之榻”句。其实陈蕃任乐安太守时也曾一榻高悬,以待高士。《青州先贤传》记载当时的乐安所辖临济县(县治在今高青县黑里寨镇刘镇村)有一名颇有学问的名士周璆,他行为高尚,学问深厚,名气很大。陈蕃的前任和后任都想招揽他,但是周璆看不起他们,避而不见,只有陈蕃能和他交往。陈蕃对他非常尊敬,不呼其名,而只呼其字,并特别为他设置专座,周璆走后,就把这个座位高高地挂起来,以备再来时使用。因为陈蕃字仲举,周璆字孟玉,所以当时人们称赞“陈仲举昂昂如千里骥,周孟玉浏浏如松下风”。
三、不阿权贵
陈蕃为人清正廉洁,又颇有傲骨。在乐安任太守时,正值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弄事之时。有一次,汉顺帝之妻梁皇后的哥哥、时任大将军的梁冀写了一封信给陈蕃,让陈为他做一件事。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能攀上像梁冀这样的高官无疑是一般为官者梦寐以求的事。但陈蕃却不以为然。梁冀的信使来找陈蕃,陈蕃拒而不见,信使便假传大将军求见。陈蕃一怒之下,用皮鞭将信使打死。此事为一贯飞扬跋扈的梁冀所不容。他在皇帝面前一番“声讨”,陈蕃便被贬为修武县县令。
后来,陈蕃因政绩显著,桓帝时官拜尚书,灵帝时官至太傅。70多岁时,终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至死。志在“扫除天下”,而事不竟,可不惜哉!